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在理论上不断完善、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过程。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把“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作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涵加以强调。这是在党的民族工作会议上第一次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系统阐述和部署。2017年10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增加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容,“中华民族”首次写入宪法。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2020年8月、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和治疆方略。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从点题到破题,从概念到方略,不断完善,不断升华,最终确立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论断,是在我们党民族工作深厚的历史基础上、复杂的现实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创新。从历史看,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重视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凝聚各民族为一体。毛泽东在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提出要“团结各民族为一体,共同对付日寇”。邓小平同志强调要争取整个中华民族大团结。江泽民同志指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胡锦涛同志指出,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一脉相承坚持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基础上,创造性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体”的理念与我们党关于“中华民族”的观点主张结合起来,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了理论上的重大创新。从现实看,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涉疆、涉藏、涉港、涉台国际斗争异常尖锐,国内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影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因素复杂多样。如果不从根本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难以应对民族复兴道路上出现的现实风险,即使实现了民族复兴,也会埋下长久隐患。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积极性、创造性,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因应党的历史使命和民族工作历史方位的变化,在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鲜明品格、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标志着我们党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地址:鄂尔多斯市 伊金霍洛旗 城投·玉园 联系电话:0477-8398388 蒙ICP备12001658号-1
版权所有:鄂尔多斯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8 KUNYUA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内蒙古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